昭觉发现侏罗纪恐龙脚印化石

  • 2006-06-02 13:33:27   来源:   评论:0 点击:
  •   2006年2月19日,成都理工大学恐龙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脊椎动物学分会副理事长李奎教授和四川电视台新闻评论部谢唯旭等一行来...

\

 

  2006年2月19日,成都理工大学恐龙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脊椎动物学分会副理事长李奎教授和四川电视台新闻评论部谢唯旭等一行来到昭觉县,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俄比解放一道,对该县馆藏的远古湖泊鱼类化石和解放沟片区三岔河乡三比罗嘎远古动物脚印化石进行实地科考鉴定,为化石进行测绘、拍照、摄像、测量等科考作业。

  昭觉乃托远古湖泊鱼类化石,于2004年11月20日,在新城镇乃托村(县党校背后河岸)村民打石条时,在红砂石岩层里打出来的。鱼的形态特征为短而宽肥,身长35厘米、宽16.5厘米。鱼身最宽处在距吻端16.5厘米处,尾鳍和背鳍短小,鱼麟为菱形,其上复盖有较厚的珐琅质。在4平方厘米的范围内分布有13 片鱼鳞,鱼腹部鳞甲大面积脱落,属残存的鱼化石。

  根据鱼化石出土地点的岩层情况,可以初步断定是三叠纪早中期湖泊鱼类化石。三叠纪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延续约三千万年。在这个纪中,地质构造变化比较小,岩石多为砂石、石灰岩等。动物多为头足类、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植物主要是苏铁、松柏、银杏、木贼和蕨类。这时期形成的地层叫做三叠系。距今约有1亿至2亿年。

  三比罗嘎恐龙脚印化石,于1991年9月,因开采铜矿,泥砂岩层滑坡而暴露出来。当时,由于无人认识,也无人上报,直到2004年11月30日,县矿管办杨昌华到县文管所反映:“三比罗嘎矿区岩面上有奇怪的遗迹”。于是在12月17日,俄比解放和本报记者阿克鸠射一同前往考察,才发现是远古动物脚印化石。是日,电话报州文化局文物科和州博物馆刘弘。但当时还不知道这是何种动物脚印化石。于是,俄比解放、阿克鸠射二位在凉山日报、凉山宣传网上报道后,先后被四川新闻网、巴蜀文化网、成都商报、星火燎原网、《南京博物院》杂志等转载,接着12月27日,四川日报社记者朱勇钢和伊钢到现场采访,在四川日报上以题为《山崖上远古动物足迹在跳跃》予以报道后,纷纷被新华网四川频道、中国西部网等网站转载。但由于此前一直没有权威性的古生物专家来考证。所以,对古动物化石都没有具体的说法。

  三比罗嘎恐龙脚印化石分布在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的泥质粉砂岩层面上,岩层面倾斜305度,岩层倾角45度。化石岩层面上有大小不等的恐龙脚印化石,恐龙行走路线共有12条,其中6条是较大的恐龙脚印化石,6条是小恐龙脚印化石。恐龙行走路线交叉点共有6个。最大的单个脚印化石长62厘米、宽60厘米,单步长91厘米。小恐龙脚印化石长、宽约10余厘米至10厘米不等。脚印化石岩面暴露的周边可见,其上层是紫红色泥砂岩,上面又是龟泥岩层。岩面上的恐龙脚印化石大小不等,其中大脚印明显地深、宽、大,小脚印显得浅、小。脚印化石总共有300余个。发现同样大的脚印深度不同,其原因是当时恐龙不是在同一时间里在上行走。在大、中、小脚印化石上,迄今还能清晰地看见有三爪痕迹,并且,分明是两足行走动物。

  根据上述情况,可初步断定三比罗嘎恐龙脚印化石是侏罗纪早期蜥脚类恐龙脚印化石。侏罗纪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延续约三千万年。在这个纪中,有造山运动和很剧烈的火山活动。爬行动物非常发达,出现了巨大的恐龙、空中飞龙和始祖鸟,植物中有苏铁、银杏最繁盛。这个时期形成的地层叫做侏罗系。侏罗纪是由法国和瑞士之间的侏罗山脉(Jura)得名。在三比罗嘎恐龙脚印化石中有没有其它种类的动物在里面,目前,尚不清楚。

  据李教授推测,大约在1亿9千万年前,这岩层还是松软的泥沙,并且是较为平缓的湖泊滨泥。恐龙在此行走后留下了深深的脚印,在脚印凹处被后来的泥沙覆盖而形成脚印化石。我们在恐龙脚印化石岩层周围还发现波痕岩层和泥裂岩层,这些情况充分说明了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恐龙生活环境状况。这两处古生物化石的发现是昭觉县史前考古的重大发现,它的发现对凉山地区史前史、古生物等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具有重大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意义和重要的科考价值。

相关热词搜索: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