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灵关古道上的明珠

  • 2006-05-13 19:03:34   来源:   评论:0 点击:
  •   发挥优势 开拓创新   泸沽,被人们称为攀西第一镇,灵关古道上的明珠,地处安宁河与孙水河交汇冲击而成的河谷平原上,自古便是历代...

  发挥优势 开拓创新

    泸沽,被人们称为“攀西第一镇”,“灵关古道上的明珠”,地处安宁河与孙水河交汇冲击而成的河谷平原上,自古便是历代政治家和军事家眼中的必争之地。建制镇始于民国年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1年,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在此设台登县,距今已两千多年。幅员面积97.4平方公里,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下辖4个社区,6个行政村,58个村(社区)小组,镇域总人口近4万。汉、彝、回、藏、满、蒙等十多种民族和睦为邻,杂居相处,镇党委政府率领全镇各族人民,运用宜人的气候环境,富集的自然资源,发挥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把泸沽建设成为冕宁乃至凉山北部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重要城镇。


    早在春秋战国之前,泸沽的先民们就已开创性地进入了先进的农耕时代。公元前129年,汉武帝派司马相如“通灵关,桥孙水,以通邛笮。”在其后的历史岁月中,泸沽是南丝绸之路“灵关古道”必经之咽喉要地,源源不断的商旅从中原南来,经此下西南,通缅甸、印度、巴基斯坦,直达南洋。泸沽成了川滇黔藏间著名的重镇,留下了许多优美的掌故传说和人文景观。


    得天独厚的气候、矿藏和区位优势,使泸沽成为人们开拓进取的场所和经济流通的走廊。清末明初,这里的农桑和蜡虫生产已极具水平,每年举行“丝会”“虫会”,川内外商贾云集。解放前就酿酒风盛,著名的泸沽白酒,1993年获“国家优质白酒精品奖”;明清以来,泸沽人就大量开采炼铁,铸锅等小工业声名远播,解放后泸沽铁矿由国家统一开采,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泸沽是民族经济和文化大融合的好场所,明清以后本地和外来商号林立,四街熙攘繁荣夜以继日。亦曾创办“银号”和“泸沽银行”。历史上水运也一度十分发达,现今108国道、成昆铁路、泸雄公路、雅攀高速公路在这里相会而通向南北东西,为泸沽的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拓展着广阔的前景。


    今天,镇党委、政府按照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率领全镇各族人民,乘保持先进性教育的东风,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开发三江,拓展两线”战略中,深化“三项整治”,推进“三个转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制定了“以农立镇、以工强镇、以商活镇,以建兴镇,以文美镇”的发展战略,高起点、超常规、大踏步地开创泸沽新局面。以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把泸沽建设成为冕宁县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的一面旗帜,凉山州个体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急先锋。
    夯实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相结合,农业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实施科教兴农,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品质量,全面推进“草畜3150”工程,调整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建设,推行“支部+协会”作强作大种养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大农业。去年农业总产值已实现18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20元,增长194元。


    深化“三项整治”,优化投资环境,强化招商引资,加快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全面提高小城镇建设规格。在优惠政策下发展工商企业,在环境保护中开发矿产资源,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下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项目的科学运作。市场化、科学化地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加快从城乡二元经济型向现代经济型的转变步伐。完成了总投资7220万元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高质量的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去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已达28008万元,工业总产值11786万元,镇财政收入402万元,实现了新的跨越发展。


    充分发挥交通和人文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度假,物资集散运输等服务产业;充分发挥历史文化优势,大力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为经济的腾飞创造美好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泸沽镇先后被评为“全国500个试点建设镇”、省“50个重点建设镇”、省“东西部经济合作示范区”、“乡镇企业示范区”和“乡镇经济综合实力500强”,“个体私营试验区”和四川省“文化先进镇”,州“卫生单位”和“州级文明单位”。


    泸沽将敞开更加博大的胸怀,欢迎天南地北的商家财团前来加盟发展,共创千年重镇的新腾飞。

  城镇建设 日新月异

    泸沽镇是全国500个试点建设镇,是全省首批重点建设镇。以推进“三个转变”为指导,经营城镇土地,整合城镇资源,盘活城镇资产;把城镇资源转化为城镇资本,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极其效益最大化,走出以城聚财,以城兴城的新路子。以南方古丝绸之路文化为背景,以“孙水关”、“关索城”、“梳妆台”等历史文化遗址为依托,以突出航天科技文化为特点,充分利用山、水、植被等地形地貌,以科学性、先进性和现实性为基本出发点,投资20万元,编制设计完成了0.5平方公里,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统筹协调的修建性新区详细规划建设蓝图。


    镇党委、政府在镇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对小城镇试点建设的优惠政策,做好经营城市这篇大文章,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办法: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发行的土地使用税,政府全额返还投资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在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发行中购买商品房的国家工作人员可以享受单位集资建房待遇;政府全力协助开发商促销房屋;在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发行中购买商品房的住户,只要有固定收入,政府都可以接收入户并解决其子女入学等生活问题。在启动阶段以开拓创新的思想和胆识,超常规的土地经营战略,首次审批300亩土地获得启动资金;办理农转非2000多人,获得400多万元的城市增容费;争取上级拨给一定的资金;股份合作制吸收社会资金,如泸沽文化馆招商引资吸引400多万元资金,修建综合贸易中心吸收1500万元社会资金,招商引资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加强投资环境整治和市容市貌整治,用好优惠政策,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中城、眉山华丽、冕宁福康等房地产开发公司,从2001年启动——2005年底,共完成城建西路一、二区工程,台登商贸城、中城郦苑、中城怡苑、鸿盛苑、光大商业广场和泸沽商业街7个房地产开发和旧城改造建设项目,总投资7220万多元,基础设施配套完毕,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建筑风格和式样各具特色的商品房11万多平方米,其中商住楼763套,营业门市496间,私人车库20个,水冲式公厕6个,农副产品贸易市场2个;街道、人行道全面达到硬化、绿化、美化、亮化的高标准要求。镇党委、政府根据规划编制,投资700万元兴建了铺设主供水管道7公里长,日供水量1.2万吨,能满足近2万家庭、6万人日常用水的自来水厂;自筹资金完成了双向4车道,达到绿化、美化、亮化近2公里长的交通南路建设;协调完善了交通、通信、电力、传媒、金融等服务机构的网点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占地58亩的泸沽集贸批发交易中心市场,确立了泸沽在凉山北部数县、甘孜州九龙县、雅安市石棉县等地的物流枢纽中心地位,商贾云集、经贸繁荣,为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泸沽已建成城区2.5平方公里,5.52千米配套安装了路灯、绿化、排水、排污管道网络的主街道,日产1.2万吨自来水厂一座。光纤加密电视站一个,固定电话装机达6000门,小灵通、手机用户1.5万户,占地58亩的综合批发贸易中心市场和超市各一个,各类学校10所,三个县级医院,国家网、地方网变电站各一个,一个县级火车站,40多个成规模的乡镇工业、企业、厂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城乡渗透的新兴小城镇。


    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城镇居住人口急剧增加,消费迅猛增长;二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社区建设也得到进一步加强,无地和失地农民得到妥善安置,农村富裕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推进了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城乡经济一体化结构的转变,切实走出了以城聚财、以城兴镇的新路子。

  “保先教育”见实效

    今年,镇党委、政府按照州委、州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深化“三项整治”,按照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强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促进和谐泸沽建设。


    镇党委、政府乘保持先进性教育东风,进一步加强镇村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自身综合素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洞察力,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真正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勤奋敬业,在“开发三江,拓展两线”战略中,站在时代前列,努力发挥党员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先锋模范作用。
    州委吴书记一再强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镇村两级党组织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我们党坚强的战斗堡垒。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带领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的重要任务。一是重点选好配强一个党支部书记;借村两委会换届之机,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抓住社区成立的大好机遇,向社会公开招考社区党支部书记和三职干部,通过严格的考核、筛选,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懂经营、会管理、乐于为群众服务的党员致富带头人,选拔到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岗位上来,建立起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党支部班子。二是加强党支部建设,重点整顿软弱涣散,增强凝聚力和号召力,把党支部建设成为亲民、爱民、为民、富民,为老百姓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能为老百姓带来更多实惠的领导班子。三是不断创新活动载体,深入开展“爱民书记”、“富民书记”和“党员先锋工程”,“三级联创”等活动,大力实施“18163工程”抓好党员科技示范联帮带活动,推广“支部+协会”建设。四是加大“双向培养”力度,通过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等措施和手段,把更多的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那些在群众中有影响力、号召力、头脑灵活、办法多,乐于为群众服务的致富带头人,尤其是年轻的致富带头人培养成为党员,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新的活力。


    镇机关,进一步深化“三项整治”,从抓干部工作作风和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严格的干部职工考核制度,大力推进镇干部包(驻)村入户制,“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工作制,“首问责任制”和“民情日记”制,要求人人做到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严格兑现考核奖惩,党员干部带头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掌握新技术;把一批年轻有为、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选拔充实到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和国地资源管理所领导岗位上来,加强中层领导,夯实工作基础,增强了执行力,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称赞。今年,泸沽镇成功跨入四川省文化先进镇行列,《泸沽镇志》业已脱稿待出,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关于群众文化建设的论文也已入选四川省文化年鉴。

  大调结构 建设新农村

    跳出农业抓农业,以抓工业的思想抓农业。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大好机遇,大力营造生态效益林、商品经济林和优质牧草3800多亩,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协调农村信用社向农户发放小额贷款1100万元,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大力发展蚕桑、水果、花椒、盾叶薯蓣、万寿菊、优质蔬菜种子和草畜圈养畜牧业生产。以王家祠村栽500亩优质桑苗、养500担茧,种500亩优质牧草、养500只羊和一村树一品、兴一业建设活动,实现适度规模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商品化进程,产品结构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业型和附加值方向发展。对东北社区的白驹沟优质水果生产和大坪村、大春村的花椒生产,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实现高附加值增长;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安宁村发展壮大了蔬菜种子培育、万寿菊种植生产。抓好植保、病虫害防治、畜禽防疫以及突发性(如禽流感)疫病防治工作和营销工作,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截止2004年底,据不完全统计,水果产量达到340万公斤,出栏羊近4000只,猪18704头,出栏家禽39865只,实现农业总产值1844万元。


    投资400万元建成了五一村安宁河防洪堤2104米,投资200万元完成了五一村移民宅基地、生产用地、河滩地和低产田改造150亩;并号召镇机关职工捐款、捐物,放弃双休日和节假日,投工、投劳,对重点防洪堤、大小沟堰(渠)进行岁修;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970吨,稳中有增;依托泸沽粮站建起了面粉加工厂和精米加工厂,发展壮大了龙头企业,依托白驹水果生产基地,加速推广“支部+协会”建设。初步实现了农产品商品化和高附加值增长。


    再一方面,以五一村的建筑业劳务输出为龙头,积极引导农民富裕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扩大农民就业。2004年底,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820元,今年在全镇试种烤烟432亩喜获成功,实现产值87多万元。向全面跨入小康社会阔步前进。


    今后,镇党委、政府将一如既往地贯彻“以农立镇”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比较优势,逐步实现适度规模化发展经营战略,通过公司+农户,业主+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支部+协会等形式,以加工企业为龙头,把一二三产业联结起来,即把种植、养殖、粗加工、深加工和农产品的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联结起来,将产业链向两头延伸,把产业链拉长,发展壮大农村经济。随着城镇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的进一步加快,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飞速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对无地和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加大劳务输出,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富裕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乡镇企业 异军突起

    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观,以开创性、全面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眼光和胆识总揽全局,强化经济工作的主体地位,各项经济指标连续多年名列全县第一。


    镇党委、政府把乡镇企业作为泸沽的经济命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占一分一厘耕地,推平荒山填荒沟,整理废弃土地,合计近220多亩,完善道路、水、电等服务功能设施,用好优惠政策,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成了门类众多、行业齐全的兴塘工业区;形成了涵盖矿山开采、洗选、烧结、冶炼生铁、滑石粉加工,稀土合金、硅铁冶炼、花岗石和板材生产,小五金加工,小百货生产,制革、制衣,副食品生产,砂石生产、交通运输、商业物流、餐饮娱乐和服务为一体的经济格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在工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规划泸沽至漫水湾大工业园区和泸沽北部工业园区,一是在精、专、特、新上下功夫。如引资新建了填补国内产品空白的“碱土合金材料”生产企业——冕宁正圆稀土硅业有限公司。二是借梯登楼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如主动引进先进技术对原泸沽选厂(现申川选矿厂)进行技术改造,使破产企业重现生机。三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以思想大解放促经济大发展的姿态,打破观念性和体制性障碍,既大力引进外来人员和资金的同时,注意让本地人才和资金尽可能地不流失出去,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千方百计使投资2亿元、年产百万吨水泥的干法水泥生产企业“锦屏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落户泸沽北部工业园区。引资1.2亿元的孙水关电站正在建设之中,3个省属企业充满活力,具备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已达1705户,从业人员4731人,早在2002年就已荣获了“四川乡镇经济综合实力500强”荣誉称号。


    镇党委、政府遵循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原则,在抓好稳定发展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抓好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并积极组织企业在降耗、节能、增收、节支上下工夫;对能耗高、污染大,正申请新建的企业,在未制定出整改措施前,一律停批或缓批;截止2004年底,乡镇工业、乡镇企业、商业和服务业,安置下岗职工,城镇待业人员和农村富裕劳动力12300人,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8008万元,工业产值11543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教文卫事业全面进步

    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和谐凉山”的战略目标,把社会事业建设作为构建和谐泸沽的重要内容来抓紧、抓好、抓实,抓出规格,抓出品位。
    卫生工作,在抓好常规预防保健工作的基础上,抓好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立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


    政法工作,强化禁毒、净土工作实行村组干部连带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平安泸沽顺利通过省州验收,为外来商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安全保证。


    “两基”工作,投入212000元资金,全面完成校园硬件建设和绿化美化工作,走村串户动员确保入学率,大力开展农民文化技术培训,巩固扫盲成果,全面通过省、州、县“普九”达标验收。广播电视中心数据传输网络健全,覆盖不断拓宽。


    群众文化蓬勃发展。泸沽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认真贯彻落实镇党委、政府创建全省文化先进镇的目标任务,把群众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坚定不移地贯彻“二为”和“双百”方针,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文化先进性,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紧紧抓住城镇和农村中先富裕起来,提前步入小康生活的新的社会阶层中的文艺骨干分子,在有条件的企业单位成立文艺活动小组,在社区(村)成立群众业余文艺演出队伍,以社区(村)文体活动中心为基地,以群众文化大院为补充,坚持常年开展文艺创作、培训、排练、演出等活动,带着自编自创的《游冕宁》、《南腔北调夸冕宁》、《好久没到这方来》等节目参加州县各种汇演、调演、竞赛等活动。连续年年得奖,在全县乡镇单位中独树一帜,多次受到州县领导的表扬和嘉奖。


    长期坚持“文化三下乡”活动,走村串乡到过先锋、河边、石龙、复兴、沙坝等乡镇演出。并帮助其他乡村培养文艺骨干分子,成立了部分村级群众业余文艺演出队伍;还应邀远行到锦屏电站施工场地,喜德县光明镇、西昌市的礼州、月华等乡镇进行联谊演出近百场次,受到当地党政部门和城乡居民的好评。


    严格把握群众文化的价值取向,创造性地开拓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局面,把群众文化活动与廉政、计生、综治等党政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把群众的参与性和表演性结合起来,把节庆活动与日常活动结合起来,把全民健身运动与广场文化活动的群众性结合起来,把继承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挖掘、采集民歌、民间舞蹈的同时,给古老的、民族的、民俗的艺术赋予新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东西,掀起一个又一个的群众文化建设新高潮,进而发起撤离麻将桌工程等抵制不良娱乐活动的运动,得到全镇群众的拥护和赞许。


    泸沽镇群众文化建设以文艺骨干带队伍,以队伍带动点,以点带动面、以面带动片,以文化大院互为补充的工作格局初具规模,文化中心的辐射、能动作用得到初步显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理念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泸沽镇成功荣获四川省“文化先进镇”光荣称号。
  


 

相关热词搜索: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