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家的好支书---记金阳县依达乡沙洛村支书马海史则

  • 2007-03-17 22:18:20   来源:   评论:0 点击:
  • 风和日丽,万象更新。伴随着春天的气息,笔者来到了金阳县远近闻名的依达乡沙洛村。眼前一座座风格各异的青砖瓦房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显...

    风和日丽,万象更新。伴随着春天的气息,笔者来到了金阳县远近闻名的依达乡沙洛村。眼前一座座风格各异的青砖瓦房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显得引人注目。“这样好的书记,可能哪里也找不着喽!”“是啊,马海史则真是咱沙洛村的好支部书记哩!”……笔者从村民中得知,40岁的马海史则对该村存在着的问题做到了从有到没有,尤其是计划生育、学生入学、弱势群体、平安和谐四个方面的工作使村里人翘着大拇指不时称赞。

    山间响起读书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说到沙洛村的教育,是马海史则做得最多的一件事。“一年中三分之一的时间都用在教育上。”他深有感触:由于很多家长都认为娃娃读书没有用,读了几年书后,工作去不成,劳动干不了,还不如从小就帮父母做点家务事。

    如何说服家长让孩子实现读书梦呢?曾受过初中教育的马海史则只好多次走村入户作动员,做到了“宣传不深入,村组干部不回头;学生不返校,村组干部不回家”。通过再三教育,终于打动了不愿意送子女上学的家长。2006年来,该村49名适龄儿童都上了学,使该村学校的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常到率均达到98%以上,使多年寂寞了的山村每天都响起孩子琅琅的读书声。

    三个孤儿的“爸爸”

    “马海书记是我的第二个爸爸,我们三姊妹都是他拉扯长大的。”村寨里12岁的五年级学生马海布日热泪盈眶地介绍:他5岁、姐姐8岁、弟弟3岁的时候,父亲就被无情的病魔带走了。不久,母亲也狠心地把他们丢下,突然失踪了。

    看到3个孩子生活无着落,家庭收入微薄的马海史则,毅然抚养起了3个孩子。以村上支持一点,自己出一点的办法,每年都为他们解决穿衣和吃饭问题。2006年11月,马海史则买了一头小猪给3个孤儿过彝族年,让他们吃上了大米饭和猪肉,3个孤儿像别的娃娃一样乐得合不拢嘴。

    近年来,金阳掀起了修路热潮,马海史则带领党员、民兵以及群众帮助14户残疾人和孤儿家庭修路,投工投劳折资每人达500元左右,“我们一直都很好啊,从来没有饿过一顿饭,从来没有冷过一天!”身残的村民阿米日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说,沙洛村的孤儿和残疾人都分别亲切地把马海史则称为“村里爸爸”和“村里儿子”。

    1997年,县上给全县每个村两万元的村级建设启动资金,马海史则(当时是村长)除把部分资金用在建设上外,其余的资金购买了50只羊子,每年都把发展起来的那些羊子拉出去卖,平均每年的收入均达3000元左右,并把这些收入用于残疾人和孤儿以及引产妇女的生活补助,帮助他们解决上学、吃饭、穿衣、取暖、住宿等问题。

相关热词搜索: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