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头拐骗大量四川凉山童工

  • 2008-05-03 21:59:58   来源:   评论:0 点击:
  •   核心提示:四川凉山昭觉县竹核乡因为贫穷,许多孩子被外面的工头买卖到东莞当童工。一些父母在孩子不情愿的情况下也将他们送到工头手里...

  核心提示:四川凉山昭觉县竹核乡因为贫穷,许多孩子被外面的工头买卖到东莞当童工。一些父母在孩子不情愿的情况下也将他们送到工头手里,希望换来的钱可以给家庭带来一点帮助。到了11、12月的时候,这里几乎每天都能运来或者运走好几车小孩。

\

  四川凉山昭觉县竹核乡,孩子正赶路上学。在贫困的压迫下,一些父母在孩子不情愿的情况下也将他们送到工头手里,希望换来的钱可以给家庭带来一点帮助。方光明 摄

  中国新闻网4月28日报道 三名老板模样的中年男子站在人群前方,他们不时地拍拍这个小孩的脸,捏捏那个小孩的胳膊,然后喊着,“下一个”。这些小孩,面孔稚嫩,身高大多不过1.4米,其中的十来个,看上去甚至还不到10岁的模样。

  居民绍先生在这里已住了三年,他说,这些老板是来挑童工的,现在还不算旺季,到了11月12月的时候,这里几乎每天都能运来或者运走好几车这样的小孩,“像白菜般在东莞买卖”。

  “我们对他们有绝对的管理权”

  记者打着东莞东城某服装厂的旗号来到这个“童工市场”,表示想挑一些便于管理的童工到厂里干活。

  工头们将记者紧紧包围着,一位自称叫潘阿杰的工头甚至当场拉出几名小孩站到记者面前。潘阿杰说,这些小孩身体好,干多重的活都没问题。他抓住记者的手,意思是让记者用力拍打小孩们的身体,以证实自己的说法。几名小孩则顺从地像接受老师惩罚的小学生一样,低着头,原地不动。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潘阿杰最终同意小孩们的工价按每小时3.5元计算。记者对这些童工究竟好不好用表示了疑问,潘阿杰说,这些小孩都是从四川凉山老家带出来的,车费、生活费都由他们先行垫付了,孩子们的父母给他们写有保证书,村委会也盖有公章。“我们对他们有绝对的管理权,可以采取一切的措施,你们只要跟我们签一份用工协议就行了。”

  潘阿杰随后展示了这份用工协议,记者记录了如下内容:每月甲方需保障乙方员工上班300小时/月,如因甲方原因未能上满300小时,由甲方补足所差工时工资;甲方不得直接支付给乙方任何工人工资及其他费用;临时工工资甲乙双方需保密,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在这份所谓的协议中,没有任何关于员工放假、社保、医保等福利条款。潘阿杰解释,“这就是我们的优势,我们的员工你可以随便用,每天用多少个小时干多重的活都行,生病什么的我们自己会处理,如果有工伤的话,厂方按道理赔付就行了,没有一点后顾之忧。”他说,工头们的生意一直很好,“我们的人(指童工)很畅销,东莞各个镇都有我们的人。”

  塘厦某职业介绍所的王主任常常来此挑选工人。他说,这些待选的工人,都是工头们从四川凉山地区带来打黑工的,其中的60%是童工。因为这些凉山来的工人要价低,大约只要2.5元-3.8元/小时,而且不需要任何福利保障,干活又很拼命,能吃苦,所以很受工厂老板的欢迎。这位王主任做了个保守推算称,在整个石排,工厂主随时可以抽调出六七百名这样的廉价凉山童工。

  “我会派人过来打到他们听话”

  潘阿杰所言不虚,在此后数日的采访中,记者发现,从石排综合市场到石排小学的方圆几公里内,成为一个大型的地下劳工市场。在记者蹲守这里的几天内,每天都能看到有职业中介带着工厂里的人,前来挑选他们需要的员工,然后就有人开着大卡车或者面包车,将这些小孩塞得满满当当,然后扬长而去。

  在几天的蹲守观察中,记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在所有这些交易中,一个身高约1.75米,左耳戴着银色大耳环的中年男子的身影总是活跃其中。4月6日,在来自凉山越西县、刚从工厂打工出来的12岁凉山小孩罗小平的帮助下,记者与该男子取得了联系。男子自称叫雷生,同样来自四川凉山。

  记者对他说,“我们工厂的活不重,主要就是拆线头什么的,为了方便管理,打算要50名十四五岁左右的工人。”雷生显得有所警惕,他详细询问了记者所在工厂的位置、名称、设备、员工数量、订单情况,迟疑片刻后,他开始信任记者了,终于干净利落地表示,工厂要多少人,他就能给多少人。同时,他还保证这些员工绝对听话,服从任何管理。他暗示,如果员工不听话,只要给他一个电话,他会派人过来打到他们听话。

  “我们把他们都搞成了18岁”

  数量庞大的童工们究竟是如何被送到各个工厂,又是如何能躲得过劳动部门检查的呢?工头们称,“我们把他们都搞成了18岁。”

  在另一位陈工头处,记者一一给在场的小孩们发烟,获得他们好感后,记者乘机询问起他们的年龄。记者发现,现场的数十名“工人”中,有近20名小女孩的年纪不满16岁,最小的1998年出生,最大的也只是1993年出生的。其中有个女孩的工牌上写着名叫阿梭,年龄26岁,但她笑着说:“这些都是假的,名字是假的,年龄也是假的,我其实是1995年出生的,今年才13岁。”她还指着旁边一个女孩子的厂牌说,“喏,这写着她今年20岁,她实际是15岁。”在男童工中,记者发现了一个采访中遇到的年龄最小的童工,1999年出生,今年竟然还不到9岁,但工卡上并没有显示名字。

  在记者表示惊讶的时候,陈姓工头却在旁边哈哈大笑,他说,这些都很正常。陈工头随后拿出几张户口本复印件给记者看,他说他们凉山人都不爱办身份证,出门都是带户口本,小孩的户口本复印件很容易造假,把年龄改成18岁以上,绝对能应付检查。

  以东莞为圆心向四周发散

  记者与雷生洽谈用工协议时,雷生曾说,谈好工价的话,和他签合同就行了,由他定时去工厂结算工钱,但他一个人还无法决定这帮小孩的命运,必须由3个主要的工头一起拍板。他的解释是,在他们这个行当里,有明确的分工:有人专门负责在凉山当地招工,并且将他们运到东莞;有人专门负责在东莞这边的接待,负责安排他们的衣食住行;另有人则专职负责联系当地一些劳动力中介或者用工工厂,保证将这些童工送进厂里。

  记者此后在前往四川凉山美姑县牛牛坝乡调查时,从一位已经收手的当地工头那了解到,一个大的这样的童工组织,内部往往有着严密的分工:有雷生这样的大工头,还有带货的小工头,有打手。另外,“黑中介”在童工组织和用工工厂之间,也起到至关重要的牵头作用。

  这位已收手的工头说,工头们大多也都是早年外出打工的凉山本地人,后来发现通过介绍工人可以赚钱,就在黑中介的诱导和帮助下走向诱骗或者拐骗童工打工的道路。他说,和最初单打独斗的小工头相比,现在的童工组织显示出强大的威力,单独的小工头一般只能带几十个小孩,且没有多少让小孩进入工厂的门路,童工组织则不同,他们可以人多势众,通过调派、增援等方式,确保尽可能多的小孩进入工厂,为他们自己创造价值。

  雷生之前曾骄傲地告诉记者,东莞是凉山童工的一个据点,他们就以这个据点为圆心,向四周发散,“东莞、深圳、广州、惠州、江门,到处都有我们的员工。”一位罗姓大工头掰着指头炫耀他的辉煌“战果”:东莞丰某电子厂那有50多人,东莞蓝某玩具有限公司有几十个人,惠州某海电子厂有500多人,深圳那边的200多人合同也快到期了。

  记者此后陆续以需要找工人的工厂老板身份,通过“临时工网”、“劳动网”等网站联系上分布在深圳、惠州、江门等地的一些劳动力中介,向他们表示要招些凉山童工。这些中介在随后的电话里回应,“如果要亲自挑人的话,可以安排你去东莞。人全都在那。”

  而此时,记者此前采访过的多名童工正在准备去广州某企业的行装。马海曲布和他同村的小伙伴们,也即将被送往东莞长安某电子厂。

  凹凸不平的盘山路,望不到尽头,连四驱的越野车都停止了前行。盘山路的左侧是悬崖,右侧则是零星点缀的低矮平房……

  这就是四川凉山美姑县牛牛坝乡屯地村唯一的公路。去年12月4日或者5日,未满16周岁的四年级学生马海布,就是沿着这条路,在他父母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和十余名玩伴一起,被工头拐骗到东莞,开始了他悲惨的童工生涯。

  马海布是屯地村被拐童工的一个缩影,屯地村又是整个凉山被拐童工的一个缩影。记者在凉山州采访发现,不管是普通老百姓、公务员、警察,还是老师和民间组织的志愿者们,都清楚地知道工头拐骗童工的现象。他们将此现象称之为“带工”。据介绍,从大约四五年前开始,这种活动便在凉山蔓延。[---分页---][凉山人网---★★★★★ 凉山人的网站 ★★★★★].34726682008-5-3

  童工马海布家中从未收到钱

  4月10日,记者找到了他位于牛牛坝乡屯地村小学附近的家。“家”大约只有十几平方米,已睡得发黑的木床占据了大半空间,木床上端支着顶破烂不堪的蚊帐,沿着细长电线垂在蚊帐边的瓦丝灯,是这里唯一的电器。

  马海布的母亲正盘腿坐在屋外,缝补一件打满补丁的布帘状的衣服。她对记者说,马海布大约是在去年12月4日或者5日被工头拐跑的,当时马海布正在上小学四年级,身上没有钱,也没有户口本,连件换洗衣服都没带。

  在记者以招聘之名在东莞与童工组织接触期间,马海布的工头称,他们把孩子们的工资收入都寄到了孩子家里。但事实上,马海布外出打工近半年,他的家里,一分钱都没收到。

  从帮带到拐骗 从成人到小孩

  巨额利润催促着工头们将一个个像马海布这样的小孩带到珠三角,带到沿海发达城市。

  “最初不是这样的,最初我们只赚厂家的钱。”牛牛坝乡一位被指曾干过带工的中年男子说。据他说,带工最早开始于1998、1999年前后,当时珠三角地区的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迅猛,由于凉山工人肯吃苦,一些工厂老板就会在凉山工人回家过新年时,交代他们多带一些老乡过来。

  “那时候纯粹是出于好心,觉得他们在家里穷呆着,还不如带出来一起赚钱。名义上带个工人进厂,厂里就给一百块钱,但算上带他们熟悉环境、吃喝的钱,也剩不了多少了。”该男子回忆,此后一两年,有些“黑中介”发现了里面的盈利空间,开始成规模地带、运、送工人到珠三角各地,赚取两头的中介费。

  该男子称,从四五年前开始,随着凉山居民跟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不少人到了一定年龄,都已懂得自己出去打工了,旧有的带工工头渐渐失去了作用,于是工头们把目标转向不懂外面事又容易听话的小孩身上。“不只是我们美姑,昭觉、金阳、布托……到处都一样,越穷的地方越好骗。”

  “其实工头每个月给小孩家里寄个三五百,就什么事情都没有了,可惜现在这些工头确实太黑,甚至干脆把小孩卖给工厂了,就是他们把市场搞砸了。”该男子显得愤愤不平。

  黑手伸向校园 学生流失严重

  在马海布曾经就读(读四年级)的牛牛坝乡中心校,一名四年级女生对记者说,他们学校里差不多每个班都有五六个同学被骗出去打工,每年寒假都有,而且现在越来越多。

  离牛牛坝乡20里开外的昭觉县四开片区中心校的沙马校长同样抱怨,“前年去年今年,打工的人数逐年上涨,年龄逐年下降,从原来的十五六岁,到现在的七八岁。”

  一份尚未完全统计好的流失表显示,仅今年春节期间,该片区就有76名凉山小学生流失。其中42名学生已被确认外出打工,最小的年仅7岁。

  据沙马校长介绍,带工现象在凉山非常普遍,中学校园尤其明显。他指着一墙之隔的四开中学说,平时真正上课的顶多也就一百多人,“有点劳动力的,都被工头带出去打工了。”此时,四开中学的一名历史老师正在体育场的水泥桌前上课,周围零星站着七八名中学生。历史老师说,这就是他们班上的所有学生了。

  现在,在四开中学校门外,个别学生家长为防止孩子出走,坐守校门口。马海布在屯地村小学读一到三年级时的老师马青华总是习惯紧紧锁住学校的大门,不让学校里仅有的180多名学生与外界,尤其是与疑似工头的人有过多的接触。

  当地大家族开始介入“带工”

  令人颇感觉震惊的是,和老师们的集体恼怒相比,不少童工的得以南下,在村子里甚至成为值得骄傲和高兴的事。

  在昭觉、美姑等贫困地区,工头家庭的富裕显而易见。在当地多数村民仍住在山上破败平房时,他们已经在镇区的街道两旁建起了小洋楼。凉山一位文化学者称,在金钱的诱惑下,凉山人的民风开始改变,原来享有最高话事权的家族长辈,现在逐渐被能给他们带来经济效益的工头所代替。

  昭觉县竹核乡村民朱新华说,在当地很多人眼里,只要工头能够按时支付约定的工钱给家长,那便是好事。在族人默认甚至赞同的情况下,一些在当地备受尊重的名门望族也加入到童工交易的“产业”链条当中来。

  日渐改变的民风已经引起凉山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在2008年1月14日召开的昭觉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县委领导就把防止学生流失打工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该报告称,“坚决防止在校学生流失,坚决打击鼓动在校生出去务工者,坚决防止教育滑坡,努力做到‘到了年龄一个都不能少;进了学校一个都不能跑’。”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饶德宏 韦星 刘辉龙 黎明 寇金明 成希 卫学军)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