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再添54个州级非遗名录项目

  • 2017-12-13 08:26:02   来源:   评论:0 点击:
  • 坝坝宴中缺一不可的九大碗,极富美感的银饰,神秘的祭山习俗……近日,记者从凉山州文广新局获悉,今年凉山再添54个州级非遗名录项目。其中
坝坝宴中缺一不可的九大碗,极富美感的银饰,神秘的祭山习俗……近日,记者从凉山州文广新局获悉,今年凉山再添54个州级非遗名录项目。其中,越西九大碗、冕宁纳木依藏族祭山习俗、彝族土布制作技艺等名列其中,许多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美食,习以为常的节日,如今也都成了非遗保护项目。
 
\
彝族尝新节。 本报记者 钟玉成 摄
 
\
越西九大碗。
申报62项
最终54项入选
据了解,11月7日,为了对凉山各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资源普查,加强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名录建设,对下一步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申报作重要的项目储备,我州开展了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评审工作。
此次州级非遗评审,共收到各县市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62项申报项目,涵盖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医药、曲艺、民俗等九大类别。
我州非遗申报的要求是,在全州范围内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学艺术和科学价值,能够展示凉山的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在一定的群众当中世代传承的活态存在特点,具有鲜明特色在当地有较大影响,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技艺。
60位非遗专家,经过文本材料和视频材料核查、专家组组长点评、全体专家讨论表决等环节,评审最终通过藏族尔苏婚礼诗词、彝族对脚舞、彝族土布制作技艺、冕宁纳木依藏族祭山习俗等54项非遗项目进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评审结果将按程序报州人民政府审核后进行公示、公布。
越西县申报5个项目
全部通过
在此次州级非遗评审中,越西县收获颇丰。其申报的越西九大碗、彝族尝新节、彝族银饰制作技艺、布尔热达克孜托、萨巴诵经调五个项目,全部被列入凉山州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西九大碗习俗,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类,是汉族用来招待贵宾的家宴。九大碗具有独特的汉族饮食文化风格,是汉族饮食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
彝族尝新节,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类,彝语为“察始者”,吃新米的意思,是彝族一个传统民俗节庆。同时,也展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民风民情和自然风光的独特魅力,这成为了越西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的一个载体。
彝族银饰制作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类,自古以来,银饰在凉山彝族地区广泛使用,彝族喜打扮,以戴金佩银为贵,越西县乐青地乡的瓦曲村被当地人称为银饰村,瓦曲村以银饰加工为主要产业。
布尔热达克孜托,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舞蹈类,是越西尔苏藏族的一种传统舞蹈,尔苏姑娘小伙穿着盛装,整体队伍站成圆圈舞蹈,随着动作逆时针旋转,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文艺存在,是一种健康向上、大众的文化活动。
伍萨巴诵经调,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音乐类,萨巴是尔苏藏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是尔苏藏族宗教祭祀活动仪式的主持者(经师),相当于彝族的毕摩。在形成和演化的历史进程中,口口相传,就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萨巴诵经调”。
非遗项目
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出来的重要文化,体现出了人民的文化精神、思维方式、传统价值、审美思想。凉山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各种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
截至目前,我州国家级非遗名录数为18项,省级非遗名录数为105项,州级非遗名录数为214项,县级非遗名录数为1209项,名录数量雄居全省前列。
申报遗产项目的工作机制,能有效地发现、抢救和保护一大批遗产保护第一线的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了大量濒危的丰富多样的人文资源,极大地提升了我州文化遗产的工作水平。
记者梳理后发现,凉山非遗名录大多都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如九大碗、彝族银饰、尝新节等,似乎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吃、穿、住、行息息相关。无不体现出生活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完的源泉。或许,这就是非遗的魅力所在。
据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在“国家、省、市、县”4级保护体系下,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得到保护,在保护中得到传承。
来源: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杨玲玲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