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人蓄长发 神秘的“天菩萨”

  • 2006-04-12 13:33:15   来源:   评论:0 点击:

胡小平文并摄影 (长发绕颈的火补沙衣老人)
胡小平文并摄影 (长发绕颈的火补沙衣老人)

  彝族人蓄长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史记》和《汉书·西南夷传》记载西南夷人(即为如今的“彝”)有蓄长发的习俗,彝语称长发为“俄比”,俗称“天菩萨”。
彝族人蓄长发 神秘的“天菩萨”

  “小时候我头顶着一绺短发,人们都叫它天菩萨;长大后我头顶着一绺长发,人们还叫它天菩萨,当山鹰在天空盘旋起舞,我站在山巅上……”这首《天菩萨》在大小凉山广为传唱。而在彝族文化圣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西洛区耶底乡就有这么一位拥有“天菩萨”的长发老人。

  带着好奇,我决定跟普格县中学一位爱好摄影、与长发老人打过交道的游老师去感受那源远流长的彝族文化,去耶底乡赛果洛村探访这位充满神秘色彩的火补沙衣老人。

  爬过一道道山脊,终于到了火补老人居住的山寨。火补沙衣老人身体硬朗得很,根本看不出他已78岁了。我是以记者的身份介绍给老人的,老人大方地与我握手,看着他的笑脸,感觉到的是坚毅和慈祥。

  火补沙衣老人的头发,有说3米长的,也有说4米的。为了准确记录老人的长发,我们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卷尺。从头顶至发梢的实际长度为3.18米,老人的身高为1.78米,头发超过身高1.40米。

  彝族男子的天菩萨是神秘文化的象征,是神鹰栖落的眼睛。彝族人把天菩萨视为男子汉灵魂的藏身之地,是神圣不可侵犯和亵渎的,绝对不准任何人触摸。好在乡干部和游老师说我是采访的记者,才能触摸到老人的天菩萨。否则,也只能望“发”兴叹了。天菩萨除梳理和晾晒时散落下来,平时都缠绕于头顶,形成螺髻状,酷似一座峭拔的山峰,所以又被称为男人头上的风景。

  和火补老人拉家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老人不会讲汉语,而乡干部饭后就返回耶底乡了。游老师是几年前从内地支边来的汉族教师,对彝语也是一知半解。好在老人的儿子懂汉语。

  火补沙衣老人年少时,是在广阔的原野中与牛羊一起度过的。青壮年期间,以农业生产为主,50岁后,又过上了放牧生活。老人一生中无病无痛,更谈不上打针吃药,喜欢抽自己种的气味很强的兰花烟,常喝苞谷酒。

  老人沉浸在往事中,话也渐渐多起来。蓄发,那是解放前开始的了。但后来发生的事,使其不得不剪去长发。

  不到20岁的火补沙衣结婚后,担负起了家庭的重任。他的第一个儿子不幸染上重病夭折了,然后他做出了重大的决定———剪发保后子。也许是他的虔诚感动了上苍,不久,二儿子呱呱落地了。

  经过一系列的磨难后,生活平静下来了。儿子娶了媳妇,老人和儿子在荒山上又开垦出十几亩山地,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老人又有时间来精心呵护他的头发了,白天梳理长发,晚上长发作枕,感觉睡得非常踏实。这3.18米的长发,他整整蓄了38年。现在凉山像火补沙衣老人这样蓄长发的人已经不多了,这一古老的习俗正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当我们向老人告辞时,他执意要送我们到乡上,最后是我们目送老人远去。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我在心里默默地为他祝福:长寿平安!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2月04日 第八版)
 

相关热词搜索: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