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迁移流动人口问题探析

  • 2006-04-13 11:18:03   来源:   评论:0 点击:
 
 

 

   人口迁移流动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是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需求。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是以国际国内作为共同市场的经济。因此,在国际国内的大环境大市场大舞台中,人口迁移流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潮起潮落。1994年,世界上有1.25亿人离开自己的祖国在异国他乡生活。其中,除190万左右是难民外,其余都在进行经济社会活动。在中国,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人口迁移流动活跃了起来,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粮油供应体制改革,价格放开后,人口迁移流动浪潮一年盛过一年。现在,每年国内的流动人口就有五六千万。在这五六千万流动人口大军中,各地、市、州流动人口是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掌握迁移流动人口中各地、市、州流动人口的情况,充分认识他们的积极作用,采取积极的对策措施,将其引导到有利于迁入迁出地、流出流入地的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开发建设,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轨道上来,是一项很有意义而又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凉山迁移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

    据《凉山州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凉山州总人口数为3656559人,州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迁移人口总计达114030人,其中本省其他县市迁移的102743人,外省迁移的11287人。自治州首府西昌市是凉山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流动人口流量最大,5年内共迁移38315人,占全州迁移总人数的33.60%,这当中本省迁移35353人,占全市迁移总人数的92.27%,外省迁移2961人,仅占全市迁移总人数的7.73%。相对而言,经济、文化和交通欠发达的金阳县流动人口流量最少,该县5年内共迁移1824人,占全州迁移人口总数的1.60%,其中本省迁移1216人,外省迁移608人。

5年内凉山州、西昌市、金阳县迁移人口数

迁移地

迁移人数

构成比(%)

合计

省内

省外

合计

省内

省外

凉山州

114030

102743

11287

100.00

90.10

9.90

西昌市

38315

35353

2961

33.60

92.27

7.73

金阳县

1824

1216

608

1.60

66.67

33.33

 

    (1985年7月1日至1990年6月30日)

    从迁移流动原因和性别情况看,凉山迁移人口中,男性70943人,女性43087人,男性超过女性。这当中,工作调动迁移15249人,其中,男性为11672人,女性为3577人。分配录用7110人,其中,男性4616人,女性2494人。务工、经商者23734人,其中,男性19184人,女性4550人。学习培训迁移9312人,其中,男性5681人,女性3631人。投亲靠友15100人,其中,男性6158人,女性8942人。离休退休退职迁移1922人,其中,男性1294人,女性628人。随迁家属8956人,其中,男性3701人,女性5255人。婚姻迁移14974人,其中,男性3176人,女性11798人。其他原因迁移17673人,其中,男性15461人,女性2212人。

凉山州人口迁移原因与比例统计表

 

 

比例(%)

迁移原因

 

合计

合计

合计

114030

70943

43087

100.00

62.21

37.79

工作调动

15249

11672

3577

13.37

76.54

23.46

分配录用

7110

4616

2494

6.24

64.92

35.08

务工经商

23734

19184

4550

20.81

80.83

19.17

学习培训

9312

5681

3631

8.17

61.01

38.99

投亲靠友

15100

6158

8942

13.24

40.78

59.22

退休离职

1922

1294

628

1.69

67.33

32.67

随迁家属

8956

3701

5255

7.85

41.32

58.68

 

14974

3176

11798

13.13

21.21

78.79

 

17673

15461

2212

15.50

87.48

12.52

 

  从表中我们看到了凉山人口迁移的基本情况是:迁移原因中,因务工、经商而迁移人数为最多,因离休退休退职而迁移人数为最少。迁移性别中,女性除因投亲靠友、随迁家属和婚姻迁移人数高于男性外,其余为男性迁移人数高于女性。与全国其他民族地区相比,凉山的迁移流动人口虽不算突出,但所占的比例、表现的特点无可置疑也是有它一定分量的。这里的人口迁移流动正改变着当地人们的传统观念,并将他们引进市场经济的广阔天地,给贫困山区人民带来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机遇。这对他们来说是拓荒的壮举,对民族来说是划时代的进步;对社会来说是跨世纪的飞跃。这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给中国少数民族带来的一次大解放。

 

二、凉山人口迁移流动的方式和方向

    从1990年凉山人口普查所反映出来的凉山人口迁移的方式主要有:(1)务工、经商;(2)工作调动;(3)投亲靠友;(4)婚姻;(5)学习培训;(6)家属随迁;(7)分配录用;(8)退休退职等。其中,务工、经商迁移的最多,共23734人;其次是工作调动,达15249人;第三是投亲靠友,共15100人;第四是婚姻,共14974人;第五是学习培训,有9312人。

    近年来,有研究者将我国民族地区人口流动方向归纳为以下几种方式。党的十一届三中会全会以后,沿海省市首先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国家的重点建设地区和重点建设项目大多投放在这一地区,所以,民族地区一部分人随着打工潮流入沿海省区,这股势头一直持续到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内地省市经济建设也掀起了浪潮,于是少数民族地区中的一部分人把流动方向指向了内地省市。邓小平同志1992年春南巡讲话后,边疆民族地区由封闭的边陲一下变成对外开放的前门,因此民族地区中的流动人口又看好边疆民族地区,而一部分民族地区的流动人口则不赶大潮,把流动的方向指向本省(区)、地(州)、县的大小城镇和跨地区的农牧区。凉山流动人口则属这一部分。

  根据上述对我国民族地区人口流动总的方向归类来看,凉山人口流动属第四种方式。然而,凉山地区独有的历史、地理等诸因素,免不了形成自己迁移流动方式和方向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首先表现在人口流动的方式基本与迁移的方式相同。其次是人口的流动方向主要以本省(区)、地(州)、县(市)的大小城镇为主。第三是本地和跨省地区的农牧区。第四是边疆民族地区的沿边开放城市、口岸,第五是内地省市。第六是沿海省市。其流

动方向是由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势头来牵引的。

    凉山人口迁移方向与比例表

 

人数

比例(%)

现住地

 

合计

本省

外省

合计

本省

外省

全州

114030

102743

11280

100.00

90.i1

9.89

街道

19619

1㈣

3129

17.21

84.05

15.95

16819

15169

1650

14.75

91.19

9.81

77585

71084

6501

68.04

91.62

8.38

 

三、凉山人口迁移流动的意义

  千百年来,一直被旧的传统观念和民族隔阂束缚在高山峡谷、农村牧区的凉山人,今天终于走出了土木屋、离开山谷、跨过江河、越过沟壑、进入大小都市,拼搏于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社会制度、社会环境、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已经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和民族间的不信任已经大大消除,形成了各民族团结奋进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利益为基础,造就了各民族都可以充分展示自己聪明才智和发展繁荣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反映了凉山人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带有根本性的变化。建国前,中国人民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凉山人则加上一座民族歧视的大山,命运更加凄惨,加之各种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他们世代过着与世隔绝、寸步难行的单调生活。如今,他们大大方方,扬扬洒洒迁移流动了起来,这无疑是拓荒的创举,划时代的进步,其意义有以下四大方面:

    1.有利于凉山人思想观念的解放。迁移流动的凉山人进入内地发达的汉族地区,投入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必然受到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思想观念的陶冶。因此,他们的视野得以拓宽,思想得到解放,观念得以更新。他们回到自己家乡后的言传身教,对于凉山各族人民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远比广播喇叭、电影电视的宣传还有魔力。在他们的带动下,凉山人的思想不断得到解放,观念将不断发生变化。

    2.有利于提高凉山人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迁移流动的凉山人用自己的行动、自己的才干、自己的汗水,从市场经济的活动中取得了自己应得的报酬,用实践证明他们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舞台上有才能的演员。

    3.有利于凉山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于长期生活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环境中的凉山人来说,对市场经济既陌生又有晨惧心理。但是,当一部分人勇敢地投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后,他们顿觉天地更大更宽了。就拿国定贫困县昭觉县的农村彝族经商者们来讲,他们由村到镇、由镇到县、由县到州、由州到省地迁移流动,其主要原因取决于投身市场经济,把本地的土特产品销往外地,再把都市的日用产品带回销售。“1983年以来,这个彝族聚居县成为皮张集散地,吸引了全国各地有关厂家和贩运户前来采购山羊皮、绵羊皮和牛皮。据本县工商局统计:该县1983年出售皮张20万张,1985年增加到50万张,以后逐年增加,到1992年已增加到踟万张,年成交额达1400万元。”昭觉彝族投身市场,在大大改善了自己生活状况的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该县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流动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4.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凉山流动人口把自己的农副土特产品、服饰工艺品、木材药材等销售到全国各地,他们不仅满足了各民族地区市场的需求,使自己收入增加了,更为重要的是增进了凉山各民族之问、凉山人与外地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友谊。由于人口迁移流动,各民族间姻亲联系不断增多,这种姻亲血肉联系是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关系的新发展,是牢不可破的纽带。从中我们看到了人口迁移流动对于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凉山迁移流动人口中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凉山迁移流动人口时,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积极作用的一面,同时更应关注这一新生事物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当前而言,大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凉山迁移流动人口的问题还未真正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凉山各县无论迁出迁入地和流出流入地的党政部门和有关部门都还未将迁移流动问题作为特殊的重要问题加以认识和重视。只是把它作为国家人口迁移流动中的共同问题对待,所以还没有做好本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迁移流动人口工作的对策。

    2.流动人口中的少数民族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因此就业面窄。就业难度大。目前凉山迁移流动人口中的少数民族文化素质普遍都不高,大多是文盲和半文盲,高中以上文化的较少,况且,投入迁移流动大潮前,大都未受过专门技术的培训,所以就业面比较窄,就业路子不多,从事的工作技术要求不高,劳动层次低。因而,劳动报酬也偏低。除了文化较高的进入工矿企业从事技术性劳动和一部分做大宗买卖的人外,大多数人只能做些服务性工作,跑小买卖,做小饮食生意等。

    3.合法权利得不到保障。如同整个人口迁移流动大军一样,这支队伍中的妇女的合法权利更是得不到保障。社会上一些人口贩子,把黑手伸向迁移流动的妇女,有的受到侮辱;有的被拐卖;而有的没有及时拿到报酬;有的劳动报酬被侵吞;有的则受到歧视等。

    4.对迁移流动人口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由于凉山人口迁移流动大潮是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新事物。所以,目前还未形成一种较为科学的管理机制,而是处于一种盲目混乱的状态。因此,这些年来,迁移流动人口中,有了问题无处投诉,有了困难无处解决。

 

五、做好凉山迁移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对策

    1.充分认识和重视迁移流动人口中的问题。应当看到迁移流动人口对民族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对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支持他们投身市场经济,解决他们的问题不是对某个人的问题,而是对一两代人、对一个民族、对整个国家的大问题。解决好流动人口中一个人的问题,可以影响到一个家庭、一个村寨、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达到团结进步、共同繁荣的目的。

  2.充分照顾迁移流动人口中的少数民族人员的就业。迁出迁入地和流出流入地都要更多地为少数民族开绿灯,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充分照顾他们就业,优先安排他们工作。

  3.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要改变目前的无管理机构、没有形成科学管理机制的混乱局面,有关县(市)、村、镇都应建立迁移流动人口管理机构,形成科学的管理体制。特别是要把少数民族作为特殊问题予以关照。从而保证凉山人口迁移流动有秩序地进行,避免人、财、物的无利损耗。使迁移流动人口的合法权利得到保障。

  4.有组织地进行文化和科学技术培训。凉山人口迁出迁入地和流出流入地,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都应针对实际需要,对迁移流动人口进行文化和科学技术培训,以提高这部分人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从而增强就业能力,拓宽就业面和就业路子。特别是尽量能使一部分人进入高一级的劳动岗位和职能部门,从中培养造就一批技术骨干、管理能人和企业家,为对凉山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