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彝文书法的一点认识

  • 2009-01-01 12:14:04   来源:   评论:0 点击:
  •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也是我国西南地区人口最多的土著居民。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和广西壮族...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也是我国西南地区人口最多的土著居民。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千百年来,彝族人民在西南这片土地上休养生息,不仅在此建立了夜郎国、古滇国、罗殿国、南昭国等诸多政权,而且制造了青铜器、创造了十月太阳历等古代文明,较早地创造使用自己的文字,并对社会历史、宗教礼仪、文化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作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记载和著述,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典籍。
     彝文是一种古老的表音文字,字数达一万多个,其间异体字甚多,经常使用的只有两三千个。其创作年代虽无明文记载,但存世的众多古文献足以表明,彝文的使用年代久远。彝文经历了上下几千年在西南彝区的使用过程,历史上缺乏统一规范、用字比较混乱,出现了不同地区用字不同的情况(即异体字)。
     彝文和汉字有多处异同:相同的是,彝文和汉字一样属于方形字体,都具有抽象与形象、神似与形似两大特点。不同的是彝文以表音文字居多,有少量的表意文字;而汉文则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类型;彝文笔画少,规范后平均笔画为3.5画,而汉字的笔画相对较多;彝文形近字较多,这是进一步掌握彝文的难点。彝文书法字形结构以折笔为主,其它横、竖、点、撇、捺曲笔为次,即折笔多。
     虽然彝文自古就有它的书法艺术,可还未真正形成系统的规则和统一的标准,找不到所谓的彝文书法字帖,因此彝文书法更多的还在摸索、探索之中,学习和发展受到较大限制。1980年,四川规范彝文经国务院批准在四川彝族地区使用以后,彝文不仅在教育、出版、翻译等领域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大成就,书法方面经过一些书法爱好者的不断摸索和探索,彝文书法从弱到强也得到了发展,省、州的学者沙马拉毅、马志强、何维明等一大批人在彝文书法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为年轻一代进行书法练习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后续者学习和练习彝文书法提供了范列。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前人留下的名篇佳作浩如烟海、碑帖如林,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张旭、王羲之等名家百出,真、草、篆、隶、行各体俱全。这就为发展彝文书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的东西。
     学习和创作彝文书法必须以博大精深的汉文书法为基础,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都要借鉴汉文书法。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都可学习和借鉴汉文书法的理论和技法。
要学好彝文书法,首先就要熟练掌握彝文的间架结构、偏旁部首和笔顺规则。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在平时多练、多写,才能学好彝文书法。另外,熟读彝文史籍、诗歌、谚语作品也能在彝文书法创作过程中起到较好的推动和推进作用。
     彝汉书法艺术有着可塑性和共同性,要学好彝文书法就得加强对汉文行书的练习,因为行书的点画是以楷书为基础的横、竖、点、撇、钩、捺、折八种,书写熟练后就会自然产生笔势、出现顾盼牵丝,运笔比较流畅、点画间相互映带、灵活自然、富于变化;要注意在勤练中多悟、苦学传统技法,在日日临池不懈的基础上,再掌握章法布白、气韵表现等。要切记,在创作过程中择其相似、弃其不同,互相利用而互不影响,把彝汉书法的相互区别区分开来,把共同点联系起来,才能在创作过程中行笔自如、一气呵成,书写出富有时代气息和个性风格的彝文书法作品,以达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理想效果。
  从书体和章法上看,彝文书法曲直相间、动静结合,即所谓现代书法。它是在传统书法基础上加以创新,突出“变”字,融诗书画为一体,力求形式和内容统一,使作品成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成为彝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人见人爱的、富有美感的高雅艺术。另外,只有政府加大支持和宣传力度,再加上彝族年轻一代人的共同重视和不懈努力,彝文书法才会有更宽、更广的发展空间,才能够使彝文书法在中华民族书法艺术上占有一席之地。
     总之,彝文书法还在起步和进一步发展阶段。要发展、要提高,需要一大批、一代又一代的彝、汉文书法爱好者去努力。
 

相关热词搜索:

延伸阅读: